同呼吸、共战“疫”---上栗农商银行邀您一起维护自身权益
一、知晓基本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金融消费者八项法定权利
■财产安全权
■知情权
■自主选择权
■公平交易权
■依法求偿权
■受教育权
■受尊重权
■信息安全权
二、全民战“疫”,关键时期警惕诈骗
当前正处于全国人民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然而不法分子却利用疫情实施诈骗。以下梳理了几种常见的诈骗类型,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做好风险防范,谨防上当受骗。
骗局一:低息贷款型诈骗
有的不法分子冒充金融平台贷款诈骗。“疫情期间,您缺钱吗?xx金融给您授信1万,申请后马上到账。”随着疫情蔓延,部分老百姓收入减少,资金紧张,一些诈骗团伙开始趁火打劫。他们冒充各大知名金融平台,给用户授信数万额度。但要拿到这些额度,需要缴纳工本费、押金、解冻费等费用几百上千元,很多消费者上当受骗,缴纳费用后再无音讯。有的骗子则利用“疫情贷款”诈骗。“您想申请政府疫情专项贷款吗?”疫情期间,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发布可代理申请“额度高、利息低、无抵押、下款快的政府疫情专项贷款”的虚假信息,诱使有资金需求的公司或个人申请贷款,然后以提前收取中介费、保证金等为由实施诈骗。
温馨提示:申请贷款选择银行等合规金融机构,拒绝小广告、小作坊式网络金融产品。正规的金融机构,不会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联系借贷人办理借贷业务,在放款前不会巧立名目来收取借贷人任何费用,只要是在网上预先交费的贷款业务,一律不轻信和办理。
骗局二:投资理财型诈骗
有的骗子不法分子针对公众居家防疫、普遍通过网络或手机获取信息的特点,借助“区块链”概念发行冠状病毒加密货币Coronaviruscoin等虚拟货币,宣称筹集的资金用于在境外建造口罩、防护服工厂,或用于研究生产冠状病毒疫苗,并许诺高额回报,骗取受害人钱财。还有的不法分子利用指导基金、股票、期货等投资诈骗。“宅在家里也能理财”。不法分子利用部分老百姓在疫情期间旺盛的投资需求,通过网络聊天室、微信群向投资人推荐私募基金、指导买卖股票、期货等,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交易软件并开户投资。
温馨提示: 投资理财牢记“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拒绝高息诱惑。收益永远和风险成正比,面对过高的收益率应保持警惕和理性,切勿存在“天上掉馅饼”的侥幸心理。
骗局三:盗取信息型诈骗
疫情期间,有人利用“退改签”诈骗。“受疫情影响取消,办理退改签可获赔偿”。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手段获取的受害人信息,如航班号、高铁号、酒店预订信息、旅行社合同信息等,向受害人手机发送虚假“退改签”短信,诱使受害人拨打短信中虚假客服电话或点击不明链接,按其提示操作,提供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将卡内余额转走。还有人利用购买防疫物资诈骗。“最新最全的防疫物资马上到货”。不法分子通过社交软件、二手交易网站等渠道发布虚假的售卖口罩、防疫物资等信息,转账收取消费者费用后将受害人“拉黑”,或在钓鱼链接中诱使受害人输入个人敏感信息,导致消费者财产损失。
温馨提示: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拒绝泄露个人敏感金融信息。在收到“退改签”类的信息后,应通过官方渠道查询确认,切勿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使用不明来源的无线网络;遇到索要个人信息、短信验证码或银行卡密码等情况时,切勿盲目听信和透漏。
骗局四:非法集资型诈骗
疫情发生后,骗子们利用大家为疫区捐款的善心诈骗。“您想为疫区贡献一份力量吗?”不法分子通过虚假网站和微信等社交软件,冒充慈善机构、民政部门、医院、爱心人士等向消费者发送“献爱心”的虚假募捐信息,利用群众的同情心实施集资诈骗。此外,还有人利用感染者亲属众筹“医药费”诈骗。“您愿意为感染者家属捐献一份爱心吗?”不法分子以孩子或亲属突然高烧、已被隔离医治为由,向社会公众发起众筹“医药费”等,骗取受害人钱财。“销售返利”也被当成诈骗的幌子。疫情期间,防疫物资紧缺,不法分子利用公众对新冠肺炎的恐慌心理,除谎称可以代购代销“口罩”、“消毒液”、“特效药”等物资,还向购买者承诺可以“积分返利”,骗取受害人钱财。
温馨提示:为疫区人民献爱心时,应通过正规官方渠道进行核实,认准正规捐赠渠道。正规募捐均需民政部门登记备案,相关信息可通过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查询。捐款前需核实对方账户名称与受捐公益组织名称是否一致,不轻易将捐赠资金转入个人账户。
三、识别非法金融广告,投资理财更安全
非法金融广告相关特征
■ 承诺“投资理财回报高于贷款基准利率2倍以上”或“理财投资回报率10%以上
■ 承诺“百分百本息保障
■ 承诺“无征信秒过
■ 金融广告中未注明“投资有风险”字样
■ 金融广告中利用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学术机构、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形象作推荐证明
识别非法金融广告三步
■ 多问:涉及具体金融产品的广告,都应取得相应的金融业务资质。可以询问该公司是否具备发行金融产品和投放广告的资质,询问推销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证明,询问产品存在的风险和目标群体。在不确定其真伪时,可以咨询金融监管部门。
■ 多想:在购买金融产品和服务之前,想一想广告中的金融产品的风险在哪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有多大。个人应对自己做出的金融决策负责,高收益往往伴随高风险,当金融广告的收益让人心动时,不妨先去做一下风险承受能力测评,了解自身的风险偏好后再做出明智的决策。
■ 多学: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广告层出不穷,金融产品和服务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但是金融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金融消费者应通过学习和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金融行为习惯和态度,提升自身的金融素养,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
四、关注个人征信,共建信用和谐社会
个人征信网上查询步骤:
1.首先打开百度搜索”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进入中国人民人行征信中心官方首页。
2. 在中间核心业务板块选择”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点击进入。
3. 首次登陆选择页面右侧的”新用户注册“,按照提示填写身份信息,进行账号注册,注册成功后登陆。
4. 选择”申请信用信息“,有三种验证方式可以选择。
5. 身份验证通过后,个人信用中心会以短信形式将身份验证码发送到您预留手机上,可凭借身份验证码在24小时后访问平台获取结果,即可查看个人信用信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