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虽好金本位不现实
中国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西方人更迷恋。哥伦布曾这样礼赞黄金,他1503年寄自牙买加的一封信中写到:“黄金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要什么有什么。黄金甚至可以使灵魂升入天堂。”
马克思引用哥伦布的信,又不无嘲讽地写道,在十六、十七世纪“这个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童年时期,一种普遍的求金欲驱使许多国家的人民和王公组织远征重洋的十字军去追求黄金的圣杯。”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历史总是映照现实,直到今天,黄金(或者金本位)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吸引力,为何从有识之士到贩卖阴谋者,都有人不遗余力鼓吹?
其中原因,关键还是在于对于通货膨胀的深深恐惧。诚然,二十世纪数次恶性通货膨胀的惨烈记忆,几乎都与政府不受节制地滥发纸币有关,这都是金本位溃败之后的往事,难怪金融史学家感叹,“甚至在今天,‘金本位’(gold standard)仍然意味着货币实际价值的稳定性,胜过美元、欧元、日元以及任何主权国家发行的纸币。”
这些恶性通货膨胀灾难往往由纸币诞生,从魏玛共和国一泻千里的马克到不如纸张价格的民国金圆券再到面额创下世界纪录的津巴布韦钞票,均是如此。如此对比之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包括金银等本位在内的实实在在的商品货币会带来稳定币值的安全感,甚至认为可以摆脱政府的控制,“假使货币完全是由这一类有形商品组成,那末,原则上就根本不需要政府来控制。社会的货币量将取决于生产货币商品的成本,而不是其他东西。货币量的变动将取决于生产货币商品技术条件的变化和对货币需求量的变化。这是一个理想的事物,它使许多信仰自动会本位的人受到鼓舞。”(弗里德曼语)
昔日教训历历在目,如今通胀担忧重启,无论国外数轮量化宽松与中国所谓“货币超发”,导致今日的黄金死多头仍旧比比皆是,每每呼吁试图在纸币时代重归金本位的温暖旧怀抱,而主妇买金的新闻也频频出现,回归商品货币似乎成为一种呼声。
理想美好,现实骨感。想象的美好并不足以抗衡真实的逻辑,黄金其实并不抗通胀,黄金的商品属性将淡化其货币属性,甚至这一轮黄金周期的价格高点已经过去了;至于金本位,不仅回不去,而且也不是想象中的美好旧时光,那里有我们同样不愿意接受的通缩痛苦。有人就曾抱怨,“金本位一词包含的谬误,是最广泛欺骗了世界的谬误之一。认为有一种特殊的金本位,只有一种,这就是谬误。假象乔装于与金本位之名下实则相差悬殊的货币本位是相同的,几乎将世界推到了毁灭的边缘。”
虽然金本位听起来比较高端洋气上档次,但它本身也是商品本位的一种形式,商品本位的毛病,金本位身上可以看出不少。还是宏观经济学家大师凯恩斯做出了一语中的的评价,他早早就曾将人们对于黄金的一场狂热指斥为“野蛮的遗迹”——野蛮看似贬低,但也道出黄金对于世人的强大吸引力,毕竟野蛮背后是本能。黄金的非货币化进程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算起,加起来不过几十年,对于黄金的完整认知还是需要厘清,也需要回到历史。
即使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对于金本位也不感冒。“尽管很多赞成金本位的人发表大量的言论,而今天几乎没有一个人实际上希望有一个真正、完全的金本位。那些自己以为要求金本位的人们所指的,几乎总是当代的本位或在三十年代维持的那种受到中央银行或其他政府机构管理的金本位”,他也认为回到包含金本位在内的商品本位不切实际。“对于建立一个自由社会的货币的安排而论,自动调节的商品本位既行不通,又不是解决的办法。它并不理想,因为,它造成生产货币商品所需的大量资源的费用。它行不通,因为,使它能生效的神话和信念井不存在。”
甚至,弗里德曼总结到,真正的商品本位已经远远偏离了不需要政府干预的简单方式。“历史上,在表面上能按固定比例兑换成货币商品的某种形式的信用货币已经伴随着商品本位——例如金本位或银本位——而发展出来。这种发展具有充分理由。”
梳理之下,历史上黄金的货币化是数以百年的渐进过程,相应的,人们接受其退出货币角色也需要一段时间,至少心理上需要重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