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农商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助力精准扶贫
扶贫济困,金融先行。作为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婺源农商银行始终秉承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经营理念,积极探索创新信贷产品,用金融活水为贫困人群喷洒扶贫甘露。
截至今年5月末,该行扶贫小额信用贴息贷款产品(简称“扶贫贷”)已为当地6147户建档立卡户中,符合条件的贫困户3398户授信了10060万元,发放金额3730万元;启动了农民住房财产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并发放首笔200万元的贷款。
降低贷款门槛 解决贫困户资金需求
家住婺源县江湾镇前段村的吴振祥,2015年来因长期患有慢性病,无法从事重活、累活,只能开一家小杂货铺维持生活,家庭生活一直很困难。今年初,婺源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在对该村扶贫户走访过程中了解到了吴振祥的家庭情况,经过仔细调查,认为其符合“扶贫贷”的要求,决定对其授信5万元扶贫贷款。
获得贷款后的吴振祥充分利用村背靠石门三峡谷旅游景点的优势,扩大商店经营规模,为游客提供购物便利,经营收入有显著提高。“以前,像我们这种贫困户到银行贷款很难,现在好了,‘扶贫贷’解决了我们生产发展的资金需求。” 吴振祥高兴地说,最近我又添置了一辆小型农用车跑短途运输,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据悉,“扶贫贷”是针对居住在银行服务辖区内且在当地扶贫办建档立卡的常住一般贫困户和扶贫低保户,基于其社会诚信度、信用记录、家庭劳动力占比、家庭劳动力技能、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等情况,在评级授信的基础上发放的信用贷款。
“扶贫贷”不以贫困户的资产、收入作为授信的主要依据,而是考虑贫困户的诚信情况、劳动力和技能等,大大降低了贷款条件。”婺源农商银行董事长张选中说,“扶贫贷”由财政全额贴息,按照“先收后贴、分期补贴、应贴尽贴”原则,真正达到了扶贫效果。
盘活存量资产 唤醒农村“沉睡”资源
3月16日,婺源县许村镇仁洪村村民汪建彬以农村宅基地住房办理抵押登记,在婺源农商银行成功贷款200万元,这标志着该县农村集体土地房产可以进行抵押融资。
据悉,2015年底,江西省率先在赣州会昌、鹰潭余江、上饶婺源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婺源农商行抓住试点契机,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满足贫困人口的金融需求。
2016年春节期间,婺源农商行工作人员在走访贷款大户过程中,发现客户汪建彬的生意急需200万元资金周转,但由于他购置的房产为集体划拨用地,按银行原有抵押条件,无法向银行贷款。该行了解情况后立即收集相关资料证明,对应试点新政策帮他想办法。从办理证明到审批贷款,再到发放贷款,仅用了三天时间。
“只要年满18周岁的农户,且住房产权清晰、用途合法合规,就可申请办理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 婺源农商行信贷部经理说,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具有免评估费、手续简便、免登记费、利率优惠、办贷效率快等优势,可有效解决农民存在的融资难问题,让“沉睡的资本”转化为致富的活资金。
改善投资渠道 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
家住婺源县秋口镇李坑村的俞时珠,原本靠夫妻在县城务工收入过生活,但自从婆婆李和顺患尿毒症后,平静的生活从此被打破,为了能更好给家人治病和撑起这个家,俞时珠有了在李坑景区开个农家乐的想法,但是开农家乐的资金却成了燃眉之急。
婺源农商银行了解到情况后,将其纳为“扶贫贷”对象,主动与其对接,并向其授信了“扶贫贷”3万元。凭借贷款来的资金,俞时珠与小姑子合伙在李坑景区开办了一家农家乐饭店,可喜的是饭店的经营还不错,一年毛收入有十万元以上。现如今,李坑景区农家乐已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色景观”。
据统计,婺源县已有540余户贫困户加入了专业合作社,180余户贫困户利用婺源县为全国著名旅游城市这一平台,办起了农家乐,或观光休闲农业等,逐步形成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
“下一步,婺源农商行将发掘一批种植、养殖龙头企业,引导贫困户获得的贷款资金入股企业。”该行董事长张选中说,这样不但可以实现贫困户脱贫,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