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额存单遭受冷遇缘于背离市场
工、农、中、建等九家银行15日启动大额存单业务。但新华社记者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采访发现,大额存单首秀成交清淡,个人投资者问的有办的少,而追求投资收益的“中国大妈”们更是不买账。
大额存单不是中国的发明,它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这个金融工具的核心是采取市场化定价,以突破存款利率上限的制约,至于其可转让的流动性以及可抵押、可作为一般存款受存款保险制度保护等,与市场化定价相比都是从属的。
本次大额存单发行之所以受到投资者冷遇,原因在于脱离了大额存单的本质属性,即背离了市场化定价机制,仍然采取坐在办公室里臆想的管制利率定价做法。
在15日前夕,市场就传出消息,九家银行率先发行大额存单的利率是在存款基准利率上上浮40%。结果,15日发售时果不出所料,清一色最高上浮40%。
这里面或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如果按照市场法制理念分析,涉嫌几家银行合谋垄断对大额存单进行定价。果真如此,将是违背市场法制的,也是市场之大敌。
另一种是监管部门即央行可能进行了所谓窗口指导,比如要求大额存单利率上浮比例不超过40%等等。此前,利率下调和扩大上浮至1.5倍时,传说央行曾经要求商业银行维持上浮此前的1.3倍。结果,没有一家银行一浮到顶。
既然利率管制开始放开,已经朝着市场化轨道迈进,如果仍要借行政手段干预和限制,将是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极大伤害。
这种伤害已经体现在15日大额存单遇冷上了。试想,仅仅上浮40%,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2.25%,上浮后利率为3.15%,而假设按照目前存款利率可以上浮50%的规定,一年期存款上浮后利率为3.375%,这意味着大额存单的利率反而可能低了0.225个百分点。
这样一来,与其购买大额存单,还不如直接存款。如果再与随存随取、流动性超强的余额宝相比,大额存单的变现能力更是弱了很多。根据银率网的统计,5月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06%,再加上目前股市上涨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大额存单利率上浮40%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力。这正是其背离市场,没有真正按照市场资金价格定价所致。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长期在准计划价格的管制利率环境下生存的商业银行,没有接受过真正市场机制的洗礼,在市场定价上基本没有经验,或者根本就没有做好市场调查,而是沿用以往思维,大概测算出一个大额存单的价格就投放市场了,结果是市场完全不买账。
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学会在真正的市场里游泳,将是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眼前最迫切的任务。
笔者建议,既然存款利率上浮比例已经扩大到1.5倍,既然大额存单定价是市场化的,那么监管部门就不宜再进行所谓的窗口指导,而应该放手让商业银行真正按照市场资金价格来为自己发售的大额存单利率定价。这样,一方面能够真正提高大额存单的市场竞争力,使之得到市场和投资者认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锻炼,来真正倒逼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评论员 余丰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