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蝶变、跨越——鹰潭农商银行转型提质之路解析
一年前的11月26日,鹰潭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鹰潭农商银行)隆重挂牌开业,成为经国务院同意、中国银监会批准成立的地市级股份制农商银行。
一年后的今天,鹰潭农商银行在江西省联社的正确领导下,各项存款余额超百亿元,成为鹰潭市机构网点最多、客户资源最广、业务规模最大的地方银行机构,成为落实鹰潭市委、市政府发展战略的重要金融抓手,成为服务市域经济的主力银行。
改革号角犹在耳边,回首已是一年。
对于鹰潭农商银行而言,这是团结奋斗、拼搏进取的一年!这是戮力改革、转型提质的一年!这是破茧蝶变、振翅高飞的一年!这是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一年!
这一年,鹰潭农商银行业务发展速度省、市领跑,屡创历史,各项经营指标好于预期、好于同期、好于同业。截至2013年11月14日,鹰潭农商银行存款达100.48亿元,成为全市首家存款突破百亿的银行机构,较去年同期净增24.28亿元,增幅31.8%;各项贷款余额达73.28亿元,较去年同期净增贷款9.84亿元;今年1-9月,鹰潭农商银行存款增量占全市银行业存款增量的57.11%,贷款增量占全市银行业贷款增量的48.2%,存、贷款规模首次跃居全市银行业机构首位,实现历史性跨越。在去年全市金融机构贷款及税收增长考核评比中,鹰潭农商银行荣获第一名。
这一年,鹰潭农商银行勇担社会责任,始终坚守“鹰潭人民自己的银行”的承诺与目标,全力策应鹰潭市委、市政府发展战略,积极与鹰潭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与社会事业同生共荣,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今年8月,鹰潭农商银行被评为“全省服务业龙头企业”,成为鹰潭市首家获此殊荣的金融机构。
这一年,鹰潭农商银行转型之路稳步推进,科学管理走向正轨,初步达到了现代银行机构的要求。至2013年10月末,鹰潭农商银行实现各项收入5.53亿元,同比增幅43.06%,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4.3个百分点,账面利润、实际利润均有大幅度增长,各项监管指标全面超过监管标准,已经初步达到了现代银行机构的要求。
鹰潭农商银行成立以来,围绕“立足市域,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实行差异竞争、错位发展,锁定目标客户。该行把社区居民、成长中的“三农”、个体工商户作为基本客户,把优质中、小、微企业作为核心客户,把省市重点大项目客户、政府投资客户、园区客户、大股东作为重点关注和支持的高端客户,分类管理,分类营销,既充分挖掘了业务潜力,又为广大客户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也为鹰潭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达到了“三赢”的效果。
坚持“农”字特色,全力扶持涉农企业、农户等基本客户。鹰潭农商行坚持“改制不改向”,积极为“三农”服务。把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始终坚持“农”字特色,打“农”字品牌,加大对当地涉及大棚蔬菜、葡萄种植、生猪养殖加工等涉农企业、农户的支持力度。在服务传统农户、行政村、农村社区、农家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同时,围绕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服务涉农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集团客户和涉农项目,做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至今年10月末,全行涉农贷款余额达43.69亿元,增长21.13%。江西圣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刘先生十年前只身来到鹰潭创业,当时的鹰潭农信社给了他第一笔启动资金30万元,让他开启了创业之路。如今刘先生资产已经超千万元。今年,尽管该公司变更了法人,鹰潭农商银行并没有因为这些而转移了对该企业的支持,目前,已经按条件为该企业办理贷款5000万元。在农商行的支持下,该企业已经与上海华联超市等大型超市对接,预计今年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亿元。像这样的事例,在鹰潭农商银行服务的客户中真是枚不胜举。
坚持“小”字特色,重点关注小微企业等核心客户。今年以来,鹰潭农商银行在内部率先进行中小业务金融服务机制的创新,专门成立了小微贷款事业部,不断优化小微企业贷款服务体系。今年1至10月,该行累计向278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20.46亿元,全力支持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有市场、有需求、可持续运营的小微企业发展;同时,关注困难群体就业创业,积极满足城乡居民创业、下岗再就业、贫困学子就学、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信贷需求。今年以来,全行共发放下岗再就业贴息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青年创业贷款6.17亿元,发放各类消费性贷款6.34亿元,以金融手段推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余江县中童镇是全国著名的眼镜之乡,锦江镇是全国重要的微型元件基地,都有小微企业聚集的特点。采访中,记者发现无论江西文华光学有限公司等眼镜企业,还是鹰潭市恒欣精密原件有限公司等微型元件企业,都对鹰潭农商银行充满感激。鹰潭农商银行为了扶持这些小微企业发展,不断创新服务举措,通过成立信用共同体等方式,千方百计为企业解决资金难题,扶持企业发展,赢得了企业员工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
坚持“优”字特色,积极对接重大项目、政府投资等优质高端客户。鹰潭农商银行坚持以服务鹰潭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积极主动策应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合理利用有限的信贷规模,对市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再创佳绩,成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发展战略的重要金融抓手,成为服务市域经济的主力银行。在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基础上,鹰潭农商银行积极与全市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与大客户和大股东、与工业园区和大企业互动,积极跟进市委市政府重点项目、“1+6”产业集群、城乡统筹项目、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项目,选准客户,选准项目,全力对接。今年以来,鹰潭农商银行先后与贵溪市政府、余江县政府、市工商联、鹰潭国际眼镜园、鹰潭国际汽车城、铜锣湾集团、天师堂健康产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同时,在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调控铜产业贷款的情况下,鹰潭农商银行主动担负起稳定铜产业的社会责任。今年以来,该行共向保太集团、红旗集团、凯安铜业等23家铜加工企业累放各类贷款4.75亿元,充分体现了该行顾全大局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发挥优势,打造特色,鹰潭农商银行充分挖掘出了业务潜力,把业务蛋糕越做越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改革不仅意味着要把蛋糕做大,对于企业内部而言,更意味着要重新切分蛋糕。只有建立新的更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此,鹰潭农商银行又是怎么做的呢?
强化管理,深化改革,为转型提质注入内生动力
内生动力好比发动机,是撬动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为了给转型提质注入更加强劲的内生动力,鹰潭农商银行不断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努力在内部运行上实现“治理科学、运行有效、制度健全”。周建平深知,由农村信用社向农商银行的转制,不仅仅是名称的变换,更是体制机制的转变及员工身份的改变。为此,一年来,鹰潭农商银行将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层面升华至实质性运作层面,逐步运行法人治理。在已经建立“三会一层”公司治理架构的基础上,改进和优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明确股东、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利义务,加强董事会在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着力提高高级管理层的经营效率;明确决策事项,确保董事会抓大事、抓方向,改善董事会的决策效力;发挥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以及独立董事的专业咨询职能,提高董事会决策的专业性;建立董事会决议执行情况反馈机制,提高董事会决议的严肃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同时,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进一步明晰总行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前台市场营销、中台风险控制及后台综合保障”的管理新格局;推进制度流程建设,充分发挥决策半径短、经营机制活、市场反应快的优势,重新梳理各项业务流程,以最快的速度响应和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在此基础上,鹰潭农商银行重点完善并施行了“收入能多能少、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三大制度。周建平说,这三大制度是鹰潭农商银行的核心制度,是激励员工积极作为的最强大动力。
打破“大锅饭”,实行按贡献大小分配的薪酬制度改革。鹰潭农商银行成立以后,坚持贡献第一、正向激励、拉开档次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通过薪酬与经营效益和个人业绩紧密联系,进一步解决了员工动力不足、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业绩靠努力的生动局面,使广大员工真正成为推动发展的原动力。为了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鹰潭农商银行还专门聘请了一家专业的“银行绩效考核”公司——广州市天维数码技术有限公司,对农商行的绩效进行考核。聘请专业的第三方公司在银行内部进行绩效考核,这在全省各农商行中尚属首次。此举大大提高了考核的客观性、科学性。
打破“铁交椅”,实行以业绩优劣用干部的人事制度改革。鹰潭农商银行坚定不移地推进岗位竞聘、双向选择,公开选拔、公平竞争,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平台。一方面,该行积极推行干部任期制,到届重新竞聘,让在职的干部有压力,不在职的员工有机遇;另一方面,该行积极打通员工升迁渠道,干部的选拔任用不看资历看能力、不看来历看业绩、不看人情看贡献。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挖掘出一批有能力、有朝气的年轻干部。一批“80后”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电子银行部总经理江希便是其中的“幸运儿”之一。2005年进入鹰潭信用社工作以来,她凭借着扎实的工作态度、娴熟的业务技能和肯吃苦、愿干事的工作精神,逐渐赢得了总行党委的认可。今年5月,鹰潭农商行成立电子银行部时,总行党委决定给她“压担子”,让她负责该部。江希说,如果是放在前几年,像她这样没有资历、没有职务的普通员工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的。
打破“铁饭碗”,实行合同制改革。鹰潭农商银行成立后,按照股份制有限公司规则办银行,最直接的变化是员工身份相应转变,企业与员工之间实行合同制、聘任制。该行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厉红权告诉记者,鹰潭农商银行成立以来,全行700多名员工中共强制内退28人,原三家联社机关分流至基层网点29人,取消股级待遇36人。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可想而知。其中一名支行行长由于感到压力太大,甚至主动提出退居二线。鹰潭农商银行一方面大力清退冗余人员,一方面大力吸收新鲜血液,一大批优质人才被吸纳进来。厉红权说,他今年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花在新员工的招聘工作上。一年来,人力资源部共进行了大规模招聘4次,共招进员工80余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就有11人。而在一年前,整个鹰潭农村信用合作社没有一名研究生学历的员工。
优化服务、提升档次,为转型升级增添品牌魅力
改革成功与否,不仅仅是由自己说了算,更体现在广大客户和服务对象的口碑中。为了塑造鹰潭农商银行新形象,扩大鹰潭农商银行影响,该行坚持“以客户为心,随需而变”的服务理念,不断优化服务,提升档次,努力做到“形象最好、服务最优、口碑最佳”,为转型升级增添品牌魅力。今年8月份,鹰潭农商行被省政府评选为“全省服务业龙头企业”,这是鹰潭市首家获此殊荣的金融机构,也是今年全省唯一获此荣誉的银行机构。
在鹰潭农商银行火车站支行采访时,记者看到该支行大厅内窗明几净,前来办理业务的人络绎不绝,但在大堂经理的组织下,井然有序,忙而不乱。据该支行主持工作的副行长吴建华介绍,火车站支行是鹰潭农商行精心打造的首批精品网点之一。鹰潭农商行成立以来,为了进一步提升网点服务档次,精心打造了一批精品网点,集中体现了该行环节少、效率高、服务优的特点。据了解,在精品网点建设中,鹰潭农商银行各网点实行了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配备了大堂经理、配置了排队叫号机。充分发挥了大堂经理网点形象大使的作用,提高了大堂经理对客户识别、引导、分流、网点秩序的维护、投诉纠纷的现场解决能力。截至2013年10月末,鹰潭农商银行共更新、改造精品网点20个。通过这些精品网点的建设,有效地带动了农商行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宣传。
推进文明规范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是彰显品牌魅力的重要因素。鹰潭农商银行按照三个方面“九字方针”切实提高文明规范化服务水平,即在服务行为方面,做到语言美、态度好、精神满;在服务技能方面,做到“业务精、流程熟、速度快”;在服务监督方面,做到“常检查、广监督、严处罚”。
所有的服务都是通过员工来完成的。只有不断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才能将上述要求落到实处。为此,鹰潭农商银行坚持重点抓好员工岗位业务技能达标和文明规范服务提升两项工作。
为了适应业务发展要求,鹰潭农商银行今年重点实施了达标上岗工程、学习培训工程、轮岗培养工程。无论是柜员还是会计,无论是客户经理还是行领导,都必须考试合格,才能上岗。以达标上岗工程为例,基本技能不达标的员工,不能上岗;三次补考仍不达标,则不再续签劳动合同,并为其办理内退或调离岗位。
记者在采访中正好碰到鹰潭农商银行正在组织员工参加达标上岗考试。在会计岗位考场中,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员工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位员工名叫余志军,考试时他距离退休只有一个月,但依然对着电脑认真答题。这充分显示了鹰潭农商银行对于达标上岗工作的严肃态度。不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都必须考试达标,才能上岗。
在狠抓业务水平的同时,鹰潭农商银行对服务态度更是实行“零容忍”。该行专门成立了文明规范服务提升考核领导小组,会同各职能部门定期开展文明规范服务检查。同时,公开服务承诺,限时办结,通过开设服务监督电话,摆放客户意见薄、聘请行风监督员等监督手段对员工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对检查考核不合格或客户投诉的员工给予经济处罚,对社会监督揭露服务工作中的问题逐级追究和处罚。正在锦江支行领取社保金的农村老人杨发太对现在农商银行的服务很满意。他说,“我们老人家反应慢、记性差,有时候查社保金有没有到账,查完了又忘了,但这些孩子不错,不烦我们,不催我们。”
优化服务,就要求提供更多多样化的服务;提升档次,就要求推出更新的金融产品。为此,鹰潭农商行不断创新信贷产品,打造特色拳头产品。今年,该行成立了小微贷款事业部,全面拓展小额信贷支持领域和服务范围,做强异地信用共同体贷款,巩固并提升联保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各类创业贷款等特色产品。电子银行部总经理江希告诉记者,农商行即将在每一个村镇设置POS机,既可以方便群众领取社保金,也将大大减轻各网点的工作压力。
---引自2013年11月24日《江西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