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的金融推手
推进特色小镇建设,金融被国家寄予厚望。文港特色小镇的生命力在哪儿?从“传统毛笔、金属钢笔、电镀集控区、天下笔庄毛笔交易市场”和“两笔一区一庄园”的发展格局,可窥得一二。
找到发力的金融支点,便能撬起特色小镇的金融市场,将文港“二晏”文化、毛笔文化、工匠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贤农商银行结合地域文化特色,量体裁衣、因地施策,在满足特色小镇特色金融需求的同时,走出了一条“合作共赢”的金融之路。
文化与金融相融:文港小镇里的“文笔贷”
在文港,生产毛笔的历史更为源远流长,早在唐初,已有笔市,精湛的制笔技艺更为世人赞叹,传承至今。但至古以来,“作坊式”生产就是文港毛笔的主要生产方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更好地“走出去”,小本经营的发展模式捉襟见肘,已经成为制约文港毛笔发展的瓶颈。
“因地制宜、探索创新”虽是老话,但无论是对于当下的文港小镇规划或是找准金融支点,都是一条绕不开的现实路径。如何助力文港毛笔实现产业集群发展?进贤农商银行找到了发力的关键点--创新推出“文笔贷”,授信周期长、利率定价灵活是“文笔贷”的主要特点,它有效解决了毛笔规模化生产的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繁的问题。
2016年,“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师”熊泉保的笔庄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净利润实现100万。从作坊到笔庄,这是一个之前他想都不敢想的目标,然而真的实现了。他说:“这些年来,凭着这门手艺日子过得也算好,但当农商银行工作人员给我推荐‘文笔贷’时,也没想过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就这样,100万“文笔贷”资金成了熊泉保毛笔产业的催化剂,把他“逼上梁山”,在笔市上快意江湖。
截至目前,进贤农商银行累计发放“文笔贷”400万元,帮助近百家毛笔作坊逐渐走向规范化、规模化经营的转型之路。在打造有特色有品牌的文化产业链的同时,还解决了逾2万人就业问题。如今,“文笔贷”成了特色小镇的明星产品,小镇居民因笔而富的梦想越来越近。
机制与合作创新:破解小镇崛起的“秘钥”
支持特色小镇加长优势长板,补上问题短板,杜绝“百镇一面”,进贤农商银行从金融供给侧发力,通过机制与合作创新,培育差异化产业、建设特色化城镇,助推产城融合。
一是建机制。该行专门制定了特色小镇贷款的操作制度和管理办法,从产品、利率、服务等方面给予特色小镇建设信贷扶持;建立“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评定机制,为信用镇提供整体授信,持续增强农户、居民和小微企业等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建立并完善文港农户信用档案和“三信”创建成果的转化机制,培育文港小镇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二是借外力。依托政府平台,加强对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园区开发、产业合作、企业生产经营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协同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截至目前,进贤农商银行为文港累计投放贷款10多亿元,支持数万人创业致富、数千户小微企业发展。
三是挖内力。除了毛笔,文港镇的电镀集控项目是鲜为人知的国家立项项目。文港电镀集控区具有集约化优势,既能大大降低入园企业的生产成本,又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行瞄准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对电镀集控区建设周期长、现金流稳定的建设项目,适当延长贷款期限,采取按揭、分段式等相对灵活的还款方式,满足项目建设各个阶段的资金需求。目前,累计授信4000万元。
资源与渠道整合:守护小镇的每一份金融需求
文港镇总面积54.33平方公里(小城镇面积3.8平方公里),人口7万人,其中城镇居住人口4万人,是城镇化率较高的乡镇。围绕特色小镇做金融,就必须使金融服务覆盖小镇的每个角落,对于此,进贤农商银行并不满足于多年以来积累的地缘、人缘优势,而是积极开展网点转型探索,不断延伸自身服务网络。
完善城乡一体金融服务体系。该行加快推进网点转型,优化文港小镇网点布局、人员配置,大力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便捷服务。设立14个助农金融服务点,自助银行设备6台,覆盖了全镇14个村委会,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实现了金融服务“村村通”。
探索“互联网+特色小镇”金融发展模式。借助省联社“e百福”互联网金融平台,以“百福电子生活圈”为抓手,把毛笔等小镇特色产品搬到线上,实现触网销售,为特色小镇完善金融服务供给。
上一篇:
下一篇: